Yup
@liuyunbian
这其实是个体对知识更新认知和阶段性成长的讨论。 其实也是抓大放小的现实考虑。 比如,我已有知识体系和别人的知识体系都是一棵大树,体量和是否交叉等先不考虑,如果为了寻找别人大树的一片枝叶而陷入到对一支主干的寻根溯源,那是很不理想的知识获取方式。 局限人生,其实更需把握时间分配。
我以前和你想的一样,后来意识到,并不完全是这样 不同个体得到的预训练(pre trainning),数据量完全不同 对同一句话的感知,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我感觉AI的这一篇长篇大论,信息密度很低,疯狂堆砌辞藻,文风华丽,像是在有意制造文本垃圾。 看看加粗文字就理解的八九不离十了。其中的很多描述细节其实在大学之前的教育阶段就完成的差不多了,因为其实也没多深入,更像是综述。
关注TK教主,增智慧 一个有趣的问题: “我为什么不相信人民史观?” 因为史观是一种视角,我们要成为最高层次的玩家,不仅能解构别人的叙事,更能构建自己的叙事。 精彩的回答from gemini 2.5 pro…
对确定性的理解和实施方向不同罢了。 父母更愿意理解成世界上有一成不变或者自己能把握到一成不变的东西。 但实际上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地变化,事实上的确定性是要拥抱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中找寻机会。
我觉得我这小十年在国外养成一个习惯就是roll with changes,以前一根筋。但是好像我家里还是老样子,就希望有个东西永恒不变保险
说句题外话,从宗教角度说,宗教真理和戒律是两回事。戒律更像是为了接近真理且知晓人类不足而创造出的鞭策策略与方法,从这个角度说,与法律有很大程度相似。 以上其实不能细思,否则在一些问题上会引发真理和人类规则的冲突。 灰色地带无处不在。
佛教戒律是宗教内部规范,不具备法律效力。 戒律不能高于国家法律,否则违宪。 僧人犯戒,由寺庙处理;违法,则由法律处理。 所以他到底犯了戒还是犯了法?
我和你的情况正好相反,是对方欠我。等了十年多了,对方还是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善,拖累到今天。 因为他刚认识那会儿有抑郁症,等他的这段日子怕他抑郁发作,都避免提这事,要提也是温和地说。 只能说,世界上没有那么完美的时机恰好让合适的俩人匹配上吧。 还能怎么着呢,将就过呗,没必要过分纠缠。
很多男人都是创业失败了,老婆受不了高压力的负债,然后什么难听的话都会说出来,甚至把你贬得一文不值(还不会是一个人贬你),以前她不会玩冷暴力,这时候你会见识到什么叫“冷暴力”,只要是做生意(创业)都有可能负债高风险,所以男人们创业前想好最坏的结果就是“妻离子散”,当然没有结婚的随便创。
写一点杂论,关于AI发展。 我使用了半年AI,主要用来收集数据,作图和视频。 语言大模型是可以替代大部分搜索功能的,但是专业数据要去官方网站,AI的幻觉和胡说八道挺严重,进化中的大模型正在改进。 对传统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的杀伤力,从数据上就看得出,传统流量少了至少40%+。…
悲观地说,这种能力随年岁增长会快速下降。 并且在社会中如果没有在一定阶段积累到足够对抗风险的信息,这会加速下降(并不匹配真实能力)。
非常同意,任何的确定性都是暂时的,局部的。我们要具备在不停变化的高熵信息场中,随时随地建立局部秩序的能力。
人如果想的太多,理解的太多,也许就会陷入虚无主义,从焦虑直接升级到害怕。 以前以为有了确定性就能拥有了全世界(其实还不知道也只是局部而已),那段日子真的是最美好的时光。 “所有努力都像是预设好的剧本;而你,只是一个清醒的演员。”
有些是《狂热分子》罢了,历史上多次发生,这种思辨其实很多了,能在大潮下冷静下来自我审视,分辨虚与实的人真的很厉害。 这不是一个社会自由程度所决定的,其实就是人性弱点。是被社会这个定义圈养下的人类所必然会周期性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是巧线编织下的群魔乱舞,也是共同欲望踩踏下的趋之若鹜。
有些是《狂热分子》罢了,历史上多次发生,这种思辨其实很多了,能在大潮下冷静下来自我审视,分辨虚与实的人真的很厉害。 这不是一个社会自由程度所决定的,其实就是人性弱点。是被社会这个定义圈养下的人类所必然会周期性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是巧线编织下的群魔乱舞,也是共同欲望踩踏下的趋之若鹜。
关于80后一代面临的债务危机与职业断层:一场结构性塌方 我对“房子”这件事的警觉,始于十年前的一次国内旅行。那时我正在湖南各地旅游,主要是吃米粉。让我惊讶的是,不管是我从未听说过的小县城,还是三线城市,几乎每个地方都能看到高耸入云的新楼盘,一排排整齐划一、密度惊人。太多了。…
“通达”宇宙的全部信息性结构。 •不只是感知能力有限,更因为结构层级与认知机制注定了只能以“低维压缩”方式近似逼近; •我们理解的是“可压缩部分”,而不是整体;我们看到的是“模式”,而非“源起”。 4/3
成了信息本身。 •你指出:“信息就是规律、结构与组织”,那么人类的认知、记忆、语言、社会行为乃至意识——也不过是信息结构; •于是,“信息理解信息”的过程变成了一种自指(self-reference)结构,就像元语言谈论语言一样,存在边界与回环。 4.人类目前的结构(作为“有限信息体”)不足以 3/3
成了信息本身。 •你指出:“信息就是规律、结构与组织”,那么人类的认知、记忆、语言、社会行为乃至意识——也不过是信息结构; •于是,“信息理解信息”的过程变成了一种自指(self-reference)结构,就像元语言谈论语言一样,存在边界与回环。 4.人类目前的结构(作为“有限信息体”)不足以 3/3
2.人类无法“直接理解”宇宙本质,因为我们自身是宇宙的一部分。 •我们是嵌入系统中的观测者,任何对“整体”的理解都带有“局部视角”的限制; •这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量子测不准、甚至某些解释学观念不谋而合:“一个系统无法用其自身的规则完整解释自身。” 3.当我们以“信息”定义宇宙,我们也就 2/3
2.人类无法“直接理解”宇宙本质,因为我们自身是宇宙的一部分。 •我们是嵌入系统中的观测者,任何对“整体”的理解都带有“局部视角”的限制; •这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量子测不准、甚至某些解释学观念不谋而合:“一个系统无法用其自身的规则完整解释自身。” 3.当我们以“信息”定义宇宙,我们也就 2/3
把AI详细表述放这里: 1.“能量”“物质”“信息”只是对本质的不同投影。 •每一种定义不过是观察角度的产物,它们并非本体的替代,而是本体的投影或映射; •从能量角度看宇宙,是热力学与运动;从物质角度看,是结构与质量;从信息角度看,是秩序与压缩; •本质在我们语言体系之外。 1/3
其实我一直认为,能量 物质或信息,只是从不同角度对本质的一种定义罢了。这也引出来一个事实,人类永远不可能直接接触和理解宇宙本质,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作为第三方观察者,是可以独立于宇宙用间接测量方式了解宇宙,但却不能成为宇宙的全部。且,当我们用信息定义宇宙,也就成了信息本身。 1/2
Demis Hassabis 眼中的大千世界:世界存在某种结构压缩的低维流形(low-dimensional manifold) Demis Hassabis 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判断:物理本质是信息论性的,信息先于能量与物质。他据此构建出“可学习宇宙假说”:即自然界中大多数规律并不需要显式写下方程,而是可以通过经典图灵机(即常规计算机…
10年前我还在读大学,已经开始关注到老龄化现象了。当时最好的参照就是日本。 当后来老龄化,时不时传出社保的各种问题,再和火热的房产叠加在一起,怎么想都没法理解这是一个可以持续的经济运行逻辑,至少在一代人内来说。
关于80后一代面临的债务危机与职业断层:一场结构性塌方 我对“房子”这件事的警觉,始于十年前的一次国内旅行。那时我正在湖南各地旅游,主要是吃米粉。让我惊讶的是,不管是我从未听说过的小县城,还是三线城市,几乎每个地方都能看到高耸入云的新楼盘,一排排整齐划一、密度惊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