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大叔 😈
@Brecht
每天任務是帶著團隊、坐在電腦前和網站搏鬥,沒有機會拖回大白鯨,但幸好也不會在大海出事。喜歡在慢跑時冥想或亂想。喜歡啤酒,但夏天只有短短一季,幸好也還有威士忌。喜歡閱讀,但越來越少有大段的時間可以窩在沙發上 All Views Are My Own
最好的人生狀態大概是有一點點超出自己控制的人生,不要讓自己太游刃有餘,也不要卡在處處著火的救火狀態。 善易者不卜,有選擇時,朝這邏輯去選一生安泰。沒得選,就趕快想怎樣才有機會做這樣的選擇,也會逢凶化吉。 有云上帝不會給你過不去的考驗,但你不要跟自己過不去。
對於有寫程式經驗的人應該更有感受。 新的程式語言或框架出現在你眼前,你看完了入門教學影片和教程,開發者指南也都大致瀏覽了,覺得大概是這樣或那樣,信心滿滿地打開編輯器,在機械鍵盤上飛快地敲打起來。 很快就會發現自己不斷想錯的過程,鍵盤聲響的 bpm 也不斷下降。 寫才能驗證,才有學習。
也許有人會不明白這和AI 的關聯性。 在學習過程中,會有許多問題,那些通常是發散的、網狀式的。而寫作必須形成語言,讓網狀變成線性,也就是更有條理、更有邏輯。 然而在整理自己已知、未知、疑問的過程中,通常還需要許多自問自答、調整脈絡、分析比對、找尋資料,而這些AI都能加速。
大罷免失敗之所以難受,是因為在藍白濫權違憲的過程中,終於看到了一絲希望,而且一路以來關關難過關關過,還附帶造成國民黨違法連署的傷害,那個回歸正常國會的希望太具體太接近了。 失敗不一定是成功的媽媽,但一定是很好的老師。
大罷免就是個是民意,雖然最後沒成功,但他就是厭惡藍白民意的一種反彈和表現,你說這樣的東西,既不是政策也不是法案,如何「不贊同」呢? 更進一步說,罷免失敗了,但他就是反制濫權藍白的具體行動,除此之外,還有什麼不是空想的合法的作為,可能比這個行動獲得更大成果呢?
老實講我一開始是不太讚同大罷免的,只是當時行政權完全不動作的狀況下,最後也只能走這條路線。 有些人因為上次高雄市長罷免成功後把罷免當成一件很簡單的事,然而並沒有考慮,失敗會造成的士氣影響。
很有趣的地方是,看得到有人說民進黨(及支持者)要更強硬的說法,你也看得到民進黨(及支持者)要更柔軟的說法。 每個人所在的 context 不同,期望的策略不同,就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檢討不能用情緒,只能用理性。公關才是用情緒,不是用理性(雖然深層終究還是理性)。
日本に比べて政治への参加意識がとても高くて羨ましい。いつもそうですが投票率は高いと思います。
立法委員のリコール投票始まる 24選挙区で実施、即日開票/台湾 japan.focustaiwan.tw/politics/20250… 立法委員(国会議員)24人に対するリコール(解職請求)の賛否を問う住民投票が26日、全国24選挙区で始まった。午後4時に締め切られ、即日開票される。
今天早上,南投草屯的罷團,還是站出來車掃了。 如果823那七席罷團的公民沒有放棄,一路努力補件走到現在,我們又憑什麼放棄。 本站會繼續跟823七個公民罷團站在一起,繼續關注823七席罷免行動,拜託大家不要放生823七個罷團公民。陪罷團一起走到最後!
I don’t have an email address like this, and I would never send such an email. Don’t be fooled! 我沒有這樣的電子郵件地址,我絕不會發送這樣的郵件。 不要被騙了!
昨天的大罷免投票,雖然結果不如人意,但是,這半年多以來,由公民團體主導的大罷免運動,在台灣的歷史上畢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認為,這次運動對台灣社會以及民主今後的發展,具有三個積極的意義。…
同溫層很多人忌憚民進黨以外的政黨,但在台灣有些人有各種原因就是投不下民進黨。 台灣需要另一個能一起抗中的政黨去接受那些選票,當然時代力量是個失敗的實驗,但現在應能理解是所托非人。 檯面上目前的其他小黨不是太小就是不可信。 罷團如果可以接受這股期待,也許機會比其他小黨好。
藍白用那麼難看的方式戰鬥到最後一刻,把原本必輸的局給逆轉了,他們都能做到這樣,我們又有什麼本錢不再繼續拼下去。 累了,休一陣子再重新回來,我這陣子也會暫時儘量不看政治相關新聞,怕創傷擴大。 大概會把前一陣子想研究的台灣美術發展的書好好看一下。 上次小英敗選是讀一堆維京人相關歷史。
勝利的路有時是迂迴的,要有信心我們不是一無所獲。 尤其更多人願意表態了,相較我媽那則不要公開談政治的 line ,還是有進步了。 檢討當然一定要,正確的檢討和調整,才能為這次的重挫找到新的方法。 但不要只是罷團如何、民進黨如何,如果一路以來,只有以鍵盤聲援,那麼下次是否還能多做些什麼?
雖然很難接受,但這就是民主。 難過、委屈、不甘、憂慮、擔心,這些情緒今晚都難免會有,在台灣民主的過程中也不是第一次出現,我們就重溫一下,前輩經歷過的那些。 最重要的事,記得我們的動力來自守護我們的家園、守護台灣。 我們會累,但不會放棄。